读了《江村经济》,思考下我所在农村的经济。
地理位置:中国华北平原上河南省的极多的平原村庄中的一个。
农作物种每年两季:小麦(阳历10月中旬-次年6月上旬)和大豆(阳历6月中旬-10月上旬)。
按照上面的条目粗略算下来,每亩地能净收入¥500/年左右。一年要获得10万元的利润,要承包耕种200亩土地。人多土地十分匮乏,平均1.3亩/人甚至更低,好多年没有重新分配土地。
上面的计算是乐观计算,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行业。虽然现在可以施肥、浇水、打药等,但还不能扭转大自然的规则。像2018年秋收大豆基本绝收,这样的一年基本上就是白忙活,甚至要亏钱。
要提高土地的产出,可以适当种植一些经济作物,增加每亩地的收益,年景和市场行情的话每年每亩收入能达几千元。比如瓜、果、蔬菜、花卉、药材等。
农业实现耕地大机械化,耕种同样大小的土地需要较少的人手。按理说人们从艰苦的劳动中释放出来,是件幸福的事,但释放的部分劳动力没有实现转业,留在农村无所事事。
去城里工作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。文化水平不高、城里又没有关系,很难找到好工作。大多数工作在生产一线和服务行业,少数人开了小店。比如做苦力、捡破烂、废品收购、清洁工、饭店、流水线、手工业、技术工、运输、开店等。
外出务工拉开了农村乡邻间的经济差距,一些新现象也表现出来。外出务工弱化了邻里的关系甚至家庭亲人关系,先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常有的事,相互之间是不会要报酬的,非要给报酬也会显得十分见外,现在不同了,有些人已经主动要报酬了,邻里之间仿佛淡化成了雇佣关系。
养殖牛、猪、羊、兔子、鸡、鸭。一些人养殖搞了一段时间就不再养了,赚不了多少钱,不如去外出务工。其实不出去务工的人搞搞养殖也是不错的,村里空置的房子也能利用起来。
盖房子,手工费比较贵,占了盖房总费用的1/4左右。农闲时间一些人在附近村子盖房子,提高家庭收入。
暂时没有,周边村子有人创办衣服、鞋子加工厂。相比城市办厂有不用租厂房、廉价劳动力、乡镇福利等优势,可以适当尝试手工业、轻工业下乡。厂房建在镇上更优一些,交通和知名度更好。
家族称为一门的人,同一个老太爷的子孙间的关系比较亲密。家族之间常有相互帮忙或借钱,熬过手头紧的时期。家族越大,借到钱的概率越高,遇到不易解决的困难越少。
倡导勤俭节约、精打细算、开源节流,不要“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无酒喝凉水”。该花的钱不要吝啬,不该花的钱不要铺张浪费。有的人为了面子有钱时大手大脚,用钱却又捉襟见肘,十分不可取。广开财路,适当留些资金积累以备不时之需。
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。人若是没有财富、没有社会地位、没有贵人相助、再没有知识很难改变命运。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。阶级是普遍存在的,自古就存在,现在没有消失,将来也不会消失。摆脱自己所处的阶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需要努力和积累实力。
"读书无用",持此观点的人鼠目寸光、愚不可及。过早不上学参加工作,短期内增加了收入,长远来看损失是极大的,非常不划算。遇到这样的人笑而不语、敬而远之。因为很难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,俗称禀性难移。讲的再多也不过是"春风过驴耳,对牛弹琴"罢了。一个人要尽可能读完大学,不仅仅是高学历能挣更多的钱,而且更能培养思维方式和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,后者才是更重要的。
读书是相对公平的,虽然教育资源不公平,幸运的是勤能补拙。苏轼讲“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”, 坚忍不拔之志是很重要的,可以花更多的努力缩小甚至扭转资源不公平造成的差距。更何况我们郸城县有“郸城一高”,每年考上北大清华数十人,县级高中的奇迹,是这个小县城的青年才俊腾飞的一个绝佳跳板。